2020年,历经160载海外漂泊的圆明园马首铜像终于回归故土,成为首件重返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标志着文物实体的归位,更被赋予凝聚民族情感、彰显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被社会各界解读为"国运强则文化兴"的生动诠释。马首铜像的回归,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切呼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台湾老茶拍卖创新高,名家共谱收藏传奇
中华文明的血脉始终在两岸间生生不息,十二生肖这一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正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情感纽带。在2025年4月17日,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盛事悄然上演。来自两岸三地全国的台湾老茶收藏家首次齐聚在鹭岛厦门悦华酒店,共同参与"台湾陈年老茶圆明园十二生肖系列"拍卖活动。
此次拍卖活动特别邀请了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台式乌龙茶标准制定者)、郑钧元先生(台湾茶首位非遗传承人)、郑成功先生(台湾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担任拍卖监证人。这场拍卖会不仅是一次商业价值的体现,更是两岸同胞以茶为媒、共话文化的情感联结。经过现场超过50位收藏家激烈竞拍,三套珍贵的台湾陈年老茶最终由山东济宁马嫚女士、四川成都刘春容女士以及河南郑州肖婕女士以122.4万元的总成交价收官,创下了台湾陈年老茶拍卖历史新高。
拍卖监证人: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右二)
台湾茶首位非遗传承人郑钧元先生(左一)
中国宝岛台湾的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郑成功先生(右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六大茶类产能过剩以及“金融茶”现象的冲击,茶市场格局悄然生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茶品的投资方向,将目光聚焦于产量稀缺、在两岸六大茶类中更具差异化与稀缺性的台湾陈年老茶这一独特赛道。一些台湾知名老茶庄例如天福茗茶、郑福星茶业等,凭借在两岸三地积累的深厚品牌信誉与稳定的产品质量,其出品的老茶在市场上备受追捧,深受收藏界的青睐。
其中,名家制作的老茶更是备受瞩目。台湾制茶大师陈阿跷的茶品,因其独特的制茶工艺与非凡的茶韵表现,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稀世珍宝。陈阿跷1981年鹿谷乡农会特等奖冻顶茶,曾公开在台湾惜鱼拍卖中以单斤60万新台币的高价成交,其稀缺性与收藏价值可见一斑。此外,来自台湾的吕姓资深茶人曾在备受瞩目的知名节目《国宝档案》中,向观众展示了其精心珍藏的1916年台湾陈年老茶。这款历经百年岁月沉淀的茶品,曾在拍卖会上创下了惊人的成交价格,一举刷新了当时老茶拍卖的纪录。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台湾老茶在收藏界的独特地位,更预示着其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与巨大潜力。
十二生肖典藏老茶拍卖会圆满落锤,珍稀茶品引藏家竞逐
此次拍卖的“台湾陈年老茶圆明园十二生肖系列”由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监制,不但巧妙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收藏理念。十二生肖作为跨越千年的文化图腾,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记,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情感纽带。而这一场拍卖会,无疑为两岸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无限可能。
该系列茶品限量拍卖三套,其稀缺性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收藏者关注。每套茶品均由两岸三地的茶界代表性人物共同签名封存——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台湾茶首位非遗传承人郑钧元、中国宝岛台湾的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郑成功先生担任本次拍卖会的监证人。
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在现场以科研视角揭开台湾乌龙茶的文化基因与商业蓝图,并指出:“台湾乌龙不仅是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现代创新的交汇点。一脉茶香,两地传承”。
文化共鸣:关联马首回归,强调两岸同源
据公开资料显示,郑福星茶业成立于1919年,以收藏年份老茶为业,主营台湾东方美人、冻顶乌龙、高山茶等宝岛四大名山茶,近年逐步拓展至沉香茶等衍生品领域,形成生产、制作、销售融为一体的全渠道运营。拍卖过程中提及2020年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事件,称两者均以“文化符号”联结历史与当下,并强调十二生肖茶的文化设计意在呈现两岸同源性。
本次拍卖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拍卖主办方宣布将把部分收入以得标主名义捐赠给林派花道公益会。最终得标主除了获得十二生肖的台湾老茶外,还由林派公益会创始人林晓真老师现场授予 “林派公益大使”称号,并将参与后续的公益推广项目,让这份爱心得以传递和延续。
林派公益会由林派花道创始人林晓真老师于 2015 年创立,凝聚了林派公益会全国超过100家分院以及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持续为偏远孤儿、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等群体开展公益助力及捐赠祈福白米等活动,爱心足迹遍布贵州、大凉山等全国各地,累计发放公益祈福白米超三十万包,惠及上万个家庭。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不仅温暖了受助者的心房,也彰显了两岸三地同胞携手公益、共筑美好社会的决心。
得标主:山东济宁马嫚女士
得标主:四川成都刘春容女士
得标主:河南郑州肖婕女士
活动当天,特地邀请了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的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郑成功先生为现场来宾进行AI智能重塑茶馆流量的专题演讲,深入解析了AI技术与茶业营销策略的深度融合。郑成功先生强调,AI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茶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他呼吁茶行业同仁,应积极拥抱AI技术,探索传统茶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共同开辟一条流量势不可挡的新赛道,让中华茶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马首铜像的回归到十二生肖老茶的拍卖,两岸三地同胞以不同方式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路径。此次拍卖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台湾陈年老茶在公开市场的价值首次创新高,不仅彰显了其作为稀缺资源的独特魅力,也为两岸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篇章。展望未来,面对六大茶类产能过剩的挑战,两岸同胞有望通过创新与合作,共同挖掘台湾陈年老茶的收藏与投资潜力。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有望在两岸间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两岸一脉相传,茶韵悠长,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两岸未来值得期待。(通讯员:李欣)